2014年 7月 身心靈系刊講座 李治華及陳琪瑛教授壓軸演講

更多相片請點閱 >>> 李治華 相簿

美國華嚴蓮社在七月份一連串舉辦了多場的佛學講座。其中兩場是承接三十週年慶身心靈系列講座的壓軸。

  1. 七月十二日 李治華教授 主題:「華嚴學與當代文化」

講者李治華教授是華梵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授課領域是以佛學概論、中國佛教史、華嚴思想、阿含經等為主。同時專長研究中國佛教哲學、華嚴學、楞嚴學等。這次教授以《華嚴經》中的內容來為大家介紹生命的圓融境界。在生命圓融中又細列出:生命空間、生命時間及生命價值來為學員逐一剖析。

教授先提問世界有多大?宇宙有多少生命形態?個體生命與整體宇宙的相關性?然後引用佛教的宇宙觀中的小世界、大千世界、華藏世界及十方世界海來為大家解說。又以《華嚴經》中的〈世界成就品〉中的一首偈誦:

諸國土海種種別     種種莊嚴種種住

殊形共美偏十方     汝等咸應共觀察

再以須彌山周圍香水海中的四大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和北俱盧洲,分別住著四大天王及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圖來為大家詳細分析。再以九大恆星的圖片來對照三界次第安立圖。以宇宙星系來對照華藏世界海圖。

教授向學員作出提問,時間有沒有開始及結束?人的生命是一生一世還是有生死輪迥?教授用六道來闡述三世因果及生死輪迴,用此來解說生命時間的圓融。又以《華嚴經》中的〈壽量品〉中提及的時間觀,將現代科學中愛因斯坦相對論與佛教的法界時間來解說。至於生命價值的圓融,教授引用《華嚴經》中的〈夜摩宮中偈誦品〉中的一句: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配以由「進念二十五體」所演出的一段《華嚴經》之「心如工畫師」,以片段中的光來展現心與世界相融自在的境界。

 

  1. 七月十三日 講者:陳琪瑛教授 主題:「華嚴造像藝術」

講者陳琪瑛教授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助理教授,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推廣中心教授華嚴經。這次陳教授是以「華嚴造像藝術」為主題。教授首先告訴學員,佛像的出現是作為修行悟道的一種方便。藉由諦觀佛像而進行修行,觀像以調心,最後證入圖像學中所蘊含的境界,這是宗教藝術作品與單純的藝術作品不同之處。

大乘佛教分析佛有三身:

(1)   法身,體證實相之理體,為毘盧遮那佛。

(2)   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為盧舍那佛。

(3)   應身,又名應化身,順應所化眾生的機性而顯現之身,是釋迦牟尼佛。

華嚴的佛身觀是三身同時具足。在佛教藝術上,教授用北宋年代所造的四川大佛石窟石篆山第7號龕的佛像以表現三身具足同時並列。

教授又提出華嚴境界的體大、相大、用大,在佛教藝術的造像中就出現了廓大顯赫的佛像,藉以突顯雄渾宏偉的華嚴氣象。而在美學上,崇高感往往具有較強烈的震撼力,審美感來自兩方面:

一、 是物質對象的巨大的量(包括:空間、體積、數量等),巨大的量產生令人震撼的偉大感。

二、 二是精神的偉大、莊嚴。佛教藝術以巨大的空間與體積表現佛像的雄偉性和廣大性,具有安定人心的莊靜氣氛。

 

因為佛像安坐於寂靜觀照中,結合了精神的莊嚴和凝靜,形成攝受人心的力量,表現出沈思和內省的精神境界。教授又告訴《華嚴經》是表現空間無限的觀念,而這無盡、無限的抽象觀念轉化為具像的空間觀,就以「十方」為象徵。華嚴的空間無限與圓滿,在經文上常使用大數量之文辭來表現,譬如無量阿僧祇、不可稱不可數佛剎微塵數,在造像上,則有十方諸佛的多佛配置,或是華藏世界海周匝有十方世界所共圍繞而來顯現。又舉例以雲崗大佛的佛衣上直接刻有無以數計的小佛,正是表現毘盧遮那佛就是融通十方三世一切佛於一的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