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議程,於5月6日下午一時,假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工程大樓285至287會議室揭開序幕。本日採全英文交流,由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周克勤教授(Christian Jochim)主持。首先由加州整合研究中心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的悟還居士(Jason Browning),講說〈漢譯《華嚴經》文本演變〉(Evolution of the Text of the Avataṃsaka Sutra across its Chinese Translations)。《華嚴經》在中國有眾多或完整、或部分的翻譯,我們現有的版本,是否完整的傳達了佛陀當時的教導?傳統中國與現代西方學者對《華嚴經》的由來向有爭議,悟還居士從歷史背景與經典性質的角度,指出本經由小部經典集結而成的說法並不可信。《華嚴經》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傳達了佛陀覺悟的全部內容,而非如一般的經典,主要針對娑婆世界的人道眾生而說。
第二位是華盛頓太平路德大學 (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 韓光教授(Erik Hammerstrom),講說〈以華嚴思想論述社會平等的危機與希望〉(The Peril and Promise of Huayan Buddhism as a Discourse of Social Equality),探討兩位二十世紀初期的佛教僧侶,面對西方殖民政治、哲學思想的衝擊,如何以華嚴思想探討社會問題。第一位是常惺法師,由華嚴因陀羅網概念和十玄門中的「一多相容不同門」出發,提出「一人安寧生存,即全世界一切人安寧生存」,進而認為每個人無論階級或性別、種族,都是平等的。另一位是日本的龜谷聖馨(Kametani Seikei),也以華嚴思想論述社會平等,但是受到京都學派的影響,他的理論以日本帝國主義為前提,並將天皇比為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支持以法西斯主義達到統一。這即是標題所指,在論述當中可能的「危機」。
最後由華盛頓美國大學 (American University) 朴眞暎教授(Jin Y. Park),講說〈華嚴佛教和德希達〉(Huayan Buddhism and Derrida)。一般的世界觀認為,個體獨立存在,但由華嚴哲學和德希達的理論來看,都是難以成立的。華嚴的因陀羅網概念,表現出個體之間有重重的關聯;德希達也有類似的「相互關聯」之說,其主張則是人們藉由與他人的相異來建立自我認同。此外,德希達在關於暴力的論述中,也有能和華嚴佛教從有礙到無礙的「四法界」說相通之處。朴教授不僅對華嚴和西方思想的比較有精彩的討論,更進一步指出,西方哲學家大多擅長社會政治哲學,而華嚴佛教既是最為究竟的智慧,也能承擔起這樣的社會責任,帶領人類走向團結、和諧的美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