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承源遠流長 — 製作人賢度法師弘揚華嚴的理念與現代轉型的使命
華嚴宗承源遠流長
—— 製作人賢度法師弘揚華嚴的理念與現代轉型的使命
《華嚴經》乃佛陀成道後二七日,於海印三昧中為文殊、普賢等菩薩眾一時頓演,顯現三世間圓融,重重無盡之世界觀勝境。華嚴宗創始於千年前之大唐盛世,乃為漢傳佛教最具特色的宗派之一。華嚴思想提倡的多元、和諧精神,最為契合當代世界的實踐哲學。
華嚴宗從盛唐到北宋,歷經民國初年人間佛教百年的傳承,再經臺灣佛教七十年經驗,今日賢度法師帶領團隊為「華嚴弘傳的傳統與現代」跨出歷史性的一步,從傳統弘法轉型,開發多元創新途徑及教學方式與時俱進,以多媒體文創推廣華嚴,更是數位世代必備的能力。
1月21日下午3點,臺北華嚴蓮社盛大舉行「聽見華嚴、看見華嚴、走進華嚴:〈華嚴樂壇〉專輯發行暨〈華嚴海印道場七處九會禮讚〉傳統《華嚴經》多媒文創演繹成果發佈會」,現場嘉賓如潮,貴賓及信眾逾三百人,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前桃園縣長吳志揚,及十九位大學校長、一級主管、教授,以及學術界、藝術界、佛教界人士與會,場面盛況空前,受到各界的肯定。待平台開發定位後,期待能夠提供專業產學之連結,達到華嚴文化科技教育、文創研發推廣,及多元展演交流的目標。
賢度法師運籌惟幄以傳統《華嚴經》為基底,再以多媒體文創為創新,透過傳統工筆畫之藝術涵養,詮釋佛像的莊嚴與真善美,並融合AI創作開發的巧思,演繹《華嚴經》中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故事,以生動的畫面,將〈入法界品〉百城煙水的景致一氣呵成展現出來。跨越高科技的奧妙與佛教藝術氛圍,為傳統《華嚴經》多媒文創演繹藝術領域跨出了史無前例的一大步。
坐落於臺北市區,鬧中取靜的華嚴蓮社,承此華嚴宗門傳統專研、專弘、專修華嚴已七十餘年。在此修學實踐近四十年的法嗣人賢度法師,將她從《華嚴經》中體悟的慈悲與智慧,化為詩歌、譜成樂章,畫成佛畫,希望藉由優美的音樂、莊嚴菩薩畫像,開啟讓更多人「聽見華嚴」、「看見華嚴」、「走進華嚴」之門。
華嚴專輯之製作人賢度法師,於1990年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畢業,於1999年擔任華嚴專宗學院院長暨研究所所長。2005年畢業於印度德里大學哲學博士。於2009年任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董事長、美國華嚴蓮社董事長。又於2011年任智光商工職業學校董事長。2015年任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顧問。2016年起獲聘擔任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宗教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2016年11月19日榮獲世界佛教傑出比丘尼貢獻表揚獎。2021年12月擔任台北市佛教會副理事長。
《華嚴樂壇》專輯詞、曲皆由賢度董事長原創,目前已完成以四大菩薩為首的歌曲,有:〈眾生的母親—慈悲觀世音〉、〈文殊菩薩讚〉、〈世間偉大的守護者—地藏菩薩〉及〈菩薩行者的典範—普賢菩薩〉。另外〈海印道場之歌〉有中、英文版、〈善財童子成佛之路〉及〈華嚴蓮社是我們的家〉演奏及演唱版共十五首曲目。聘請專業人士編曲、管弦樂團演奏,並遴選歌手及聲樂家正式錄製、發行專輯,透過音樂展現《華嚴經》之主要內容與佛菩薩的悲、智、願、行精神。
悲、智、願、行是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的標徵。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是行願的象徵,身騎六牙白象,「普賢十大願王」是實踐菩薩道的典範。文殊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以一百四十一條大願,指引眾生把握當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之大「願」,猶如眾生之慈父。手持楊柳灑甘露,教化眾生施無畏,觀音菩薩的「悲」心,千處祈求千處應。
2023年9月,華嚴蓮社與「光點吉樹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華嚴多媒體文創團隊」正式揭牌。專案進行〈華嚴海印道場七處九會禮讚〉── 傳統《華嚴經》多媒文創演繹與「善財童子成佛之路──五十三參動畫」兩項計畫。創作成果,除了在網路平台發布、規劃正式演出之外,亦將於海印道場的教學空間常態展出。
不僅將海印道場打造成修學華嚴的嶄新空間,更是文創團隊深入經典內容的紮實理解,結合藝術與現代科技的多元媒介,藉由華嚴菩薩的五明來修學,以「聲明、工巧明、因明、內明」,成為突破世間、出世間,種族、國籍、語言、性別、時間、空間等,種種隔礙示現的平台,引導有緣者跨越、走進、走入佛菩薩無障礙的華藏世界。透過「華嚴海印道場七處九會禮讚」展現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華嚴精神。觀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動畫,每一參都有曲、有畫、有演繹,賞心悅目吸引年輕一代走進華嚴。
1978年華人歌手侯德健一首〈龍的傳人〉橫空出世,以極為振奮人心之詞句,喚起民族自強之意識,一句「龍的傳人」自此風靡華人世界。華嚴蓮社董事長賢度法師在龍年之初,舉辦〈華嚴樂壇〉專輯發行暨〈華嚴海印道場七處九會禮讚〉── 傳統《華嚴經》多媒文創演繹成果發佈會,透過音樂將華嚴菩薩悲、智、願、行之精神展露無遺。將華嚴之理念推廣至全球,使「華嚴樂壇」專輯之曲目,成為膾炙人口之佛教歌曲老少咸宜,家喻戶曉傳唱到全世界。賢度法師推廣華嚴之用心,相信華嚴之歌將是開啟全世界百姓學習華嚴之濫觴。